2025-10-27
千萬IP創科普,共筑科技強國夢。為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提高全民科學文化素質,助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中國科協科普部與人民網聯合策劃推出“見證科技之路”主題報道,聚焦國家科技戰略政策、重要科技獎項、“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等,深入基層一線開展采訪調研,推出一批生動鮮活的科普精品,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為建設科技強國匯聚磅礴力量。
在鋼鐵工業綠色轉型征程中,碳減排始終是核心課題。鋼鐵冶煉過程中產生的大量二氧化碳,曾是制約行業可持續發展的“瓶頸”,而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技術的突破,正為這一難題提供了系統性解決方案。
破解碳排放難題:首臺套CCUS裝置守護藍天
走進包鋼集團稀土鋼板材廠,麥爾茲窯排出的工業煙氣通過管道被輸送至一處特殊的裝置——CCUS示范項目。“即便經過超低排放改造,未經處理的廢煙氣直接排放仍會對空氣質量產生影響。”據包鋼低碳科技公司副總經理姜海波介紹,該項目以工業廢煙氣為原料氣,通過精準捕集與處理,讓原本可能造成污染的二氧化碳“變廢為寶”,有效改善區域空氣質量。
作為鋼鐵行業首臺套CCUS全產業鏈示范項目,該裝置的裝配意義遠不止治污。“它為整個鋼鐵行業的‘雙碳’減排提供了示范引領,也為后續其他企業開展同類項目建設奠定了技術基礎。”姜海波強調,這一突破打破了鋼鐵行業碳減排的技術壁壘,讓“排放負擔”向“生態增益”轉化成為現實。目前,地質封存、工業利用、農業氣肥利用三大資源化路徑已形成,構建起二氧化碳循環利用完整體系。
跨界賦能農業:“碳饑餓”作物迎來“氣肥盛宴”
在CCUS技術的賦能下,鋼鐵廠的“廢氣”正成為農業生產的“營養供給”。日常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較低,農作物長期處于“碳饑餓”狀態,不僅生長慢,還易受病蟲害影響。農業生產離不開二氧化碳,經過升溫、脫水、氣化等一系列精細化處理,捕集后的二氧化碳搖身一變成為“氣體肥料”,通過專用設備注入蔬菜大棚,為農作物提供最佳生長環境。據測算,一畝大棚一年可吸收近2噸二氧化碳,實現了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
在包頭市九原區國家級現代設施農業基地,一場二氧化碳氣肥實驗交出了亮眼答卷。經過預處理的二氧化碳能顯著增強植物光合作用,對產量提升的效果非常直觀。以番茄種植為例,應用氣肥后,番茄不僅口感更鮮甜,產量較普通大田種植增幅達20%左右。更重要的是,這一實踐搭建起鋼鐵行業負碳生產與現代設施農業富碳生產的跨界橋梁,為循環經濟的跨領域應用提供了有效的解決方案。
從單一技術突破到全產業鏈升級,從工業領域到農業跨界,鋼鐵行業通過技術創新詮釋了新質生產力與綠色發展的深度融合。在這場鋼鐵行業的綠色革命中,以CCUS為代表的硬核科技正重塑行業發展基因,為我國“雙碳”目標的實現鋪就堅實路徑,也為全球鋼鐵行業低碳轉型提供了“中國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