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FUND
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產業體系,是推動長江經濟帶綠色高質量發展的戰略選擇。長江經濟帶覆蓋范圍廣、經濟總量大,是我國重要的產業聚集區和創新高地。其顯著的資源優勢,如豐富的水資源、廣闊的地域和多樣的礦產資源,為綠色產業發展提供了堅實基礎。同時,產業門類齊全、集聚效應顯著,科技創新資源豐富,市場需求和消費升級為產業發展注入強大動力。然而,長江經濟帶的傳統產業大多仍處于價值鏈中低端,面臨傳統產業轉型壓力大、新興產業市場不確定性、產業協同與轉移困難、科創資源分布不均、人才流動不合理及轉型金融支持不足等挑戰。這些問題制約了綠色低碳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構建。因此,必須緊密結合長江經濟帶經濟社會發展的獨特特征與內在規律,加速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產業體系,推動產業結構優化與經濟社會發展格局的轉型升級,使其與流域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相匹配,為長江經濟帶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強大動力和堅實保障。
推動傳統產業綠色轉型。長江經濟帶的傳統產業是經濟的重要支撐,但大多處于價值鏈的中低端,面臨著巨大的轉型壓力。推動傳統產業綠色轉型,是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首先,應依托綠色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建立技術推廣平臺,加快綠色科技創新和先進綠色技術的推廣應用,將成熟的綠色技術及時應用到傳統產業中,提高產業的整體綠色發展水平。其次,持續優化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經濟政策工具箱,設立專項轉型基金。借鑒江西、貴州等省的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經驗,推動政府和金融機構合作設立傳統產業綠色轉型專項基金,為企業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提供資金支持。鼓勵企業通過申請基金,獲得低息貸款或補貼,用于引進先進的節能減排技術和設備。此外,以差別化稅收激勵和倒逼轉型。根據企業綠色轉型程度,實施差別化稅收政策,對積極進行綠色轉型、達到一定環保標準的企業給予稅收減免優惠,對高耗能高污染的企業則適當提高稅收。同時,深化能源管理體制改革。強化制度約束和標準引領,完善資源環境要素市場化配置體系,促進資源節約集約循環高效利用。建立健全碳排放權、用能權、用水權、排污權等資源環境要素市場化配置機制,推動傳統產業向綠色低碳方向轉型。
培育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培育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是推動長江經濟帶綠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舉措。長江經濟帶產業門類齊全,產業集聚效應顯著,為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基礎。首先,應提升長江經濟帶產業基礎能力,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圍繞核心基礎零部件和元器件、關鍵基礎材料、先進基礎工藝、產業技術基礎等重點突破,增強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和國際競爭力。通過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推動優勢特色產業領域的關鍵核心技術突破瓶頸,提升產業的整體競爭力。其次,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生態化發展,構建產業集群梯次發展體系。在重點領域培育一批各具特色、優勢互補、結構合理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推動產業協同發展,形成規模效應。同時,超前布局未來產業。支持企業開展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物聯網等領域的技術創新項目。通過“現有產業未來化”和“未來技術產業化”,催生新質生產力,前瞻布局量子計算、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等具有巨大發展潛力的領域。此外,健全風險投資機制。通過設立政府引導基金、鼓勵天使投資和創業投資等方式,吸引社會資本進入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領域,為創新型企業提供多元化融資渠道,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和風險。
加強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跨區域協同。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是推動長江經濟帶綠色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長江經濟帶擁有眾多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研發中心,科技創新資源豐富,為跨區域協同提供了有力支撐。首先,亟待優化長江經濟帶的科創資源跨區域配置。高質量推進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光谷科創大走廊、成渝科創走廊等重要創新載體建設,助力我國科技創新“鉆石形”空間布局加快形成。通過優化資源配置,提升區域科技創新的整體效能。其次,著力打造科技創新共同體。加強各地區之間的科創資源共享和合作,建立跨區域科技創新平臺。合作共建國家實驗室和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破解產業鏈與創新鏈脫離、產業科技創新合作主體不均衡、創新要素分布及能力不協調等難題,在創新鏈產業鏈跨區域融合的環節和領域,形成群體優勢、聯動優勢,加快提升科技創新策源能力。同時,深化創新鏈產業鏈跨區域合作,建立健全長江經濟帶推動產業協同發展跨區域協調機制。統籌協調區域內的產業布局、產業轉移和產業協同等工作,以“一盤棋”思維制定統一的產業發展規劃和政策,打破行政壁壘,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完善利益補償機制,在產業轉移過程中,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以協同聯動的整體優勢推進產業轉移。對于產業轉移承接地,可提供基礎設施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面的支持,提高承接能力。此外,鼓勵東部和中西部地區合作共建“飛地園區”“區中園”,推動產業集群駛入“快車道”。加強產業鏈合作,鼓勵上下游企業之間加強合作,建立穩定的產業鏈供應鏈關系,以此提高產業的協同效應和競爭力。
大力發展轉型金融。構建長江經濟帶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產業體系,需要轉型金融的支持。轉型金融能夠為傳統產業的綠色升級、新興產業的培育壯大以及未來產業的超前布局提供多元化、多層次的金融支持。首先,需建立轉型金融標準體系。制定統一的長江經濟帶轉型金融標準,明確綠色項目的認定范圍和標準,為金融機構提供明確的投資指引。通過標準化建設,規范市場,引導資金流向真正符合綠色低碳轉型要求的項目。其次,推動綠色債券發行,鼓勵企業發行綠色債券。綠色債券作為一種重要的直接融資工具,能夠為企業提供長期穩定的資金支持,尤其適用于資金需求大、回收周期長的綠色項目。政府可通過提供貼息、擔保等方式,降低企業融資成本,提高綠色債券的吸引力。同時,發展綠色保險業務,創新綠色保險產品,為綠色低碳項目提供風險保障。例如,開發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可再生能源保險等產品,降低企業在綠色轉型過程中的風險。此外,加強金融機構合作。鼓勵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機構加強合作,共同為綠色低碳發展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務。金融機構通過跨機構合作,整合金融資源,提升金融服務的綜合性和專業性;通過與政府部門加強溝通與協調,共同推動轉型金融的發展,為長江經濟帶綠色低碳循環產業體系的構建提供堅實的金融支持。
來源:學習時報